圖片新聞
|
讀書與氣質(zhì)——《閱讀力》讀后感作者:聶紅瀏覽數(shù):10次
曾國藩說:“人之氣質(zhì),由于天生,很難改變,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(zhì)。”曾國藩此話值得相信。 一個人的氣質(zhì)不在穿金戴銀,不在豪車洋房,不在艷麗的容貌,而是得體、自信、從容的氣質(zhì)。美貌終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衰老,但優(yōu)雅的靈魂卻從不會枯萎,只會如陳年的老酒,歷久彌香。沈從文學(xué)歷不高,相貌也不出眾,更無錢財傍身,但歲月并未將他變?yōu)橐粋€粗俗不堪之人。他雖只是高小畢業(yè),但行事并不粗鄙,反而溫文爾雅。雖然沒有耀眼的文憑,但學(xué)富五車,內(nèi)心世界豐富,書香浸潤之中,自有一份高貴的氣質(zhì)。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,年輕人變得浮夸,焦躁,一切以最短獲取利益為大,人也變得不切實際。青少年不崇拜科學(xué)家,把明星當(dāng)成偶像,夢想著一夜成名、一夜成星。這個看臉的時代,讀書已變得不時尚。知乎上有這么一個問題:你還相信讀書能改變氣質(zhì)嗎?看臉的時代,氣質(zhì)這東西實在太虛無縹緲了,一個胖子和一個經(jīng)??磿呐肿佑惺裁磪^(qū)別? 氣質(zhì)不一定來源于讀書,但讀書的確可以滋生靈氣。讀書,是獲得加持的捷徑。它讓你無須身處險境,便能窺探人心復(fù)雜;無須踏遍山川,就能看見世間百態(tài)。讀書的過程,是遇見自我的過程,也是敏銳感知的過程。孤獨時,才明白張愛玲的“中年以后的男人,時常會覺得孤獨,因為他一睜開眼睛,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,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。”久逢時,才了解木心的“我好久沒有以小步緊跑去迎接一個人的那種快樂了。” 三毛說,讀書,終究是為了取悅自己。 一個胖子和一個經(jīng)??磿呐肿佑惺裁磪^(qū)別? 答案是:縱然歲月油膩了我的軀體,卻不曾油膩過我的靈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