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新聞
|
孫美芬——葉嘉瑩事跡心得瀏覽數(shù):1次
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壯闊,于苦難中成就生命的光輝;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將身外事“輕而化之”,守護心燈。葉先生的做到,在于她把生命的外延銜接到不朽的古詩詞上,所以在片尾,我們看到八十余歲回到原鄉(xiāng)尋找葉赫水的葉先生竟然并無耄耋老態(tài),只有一個普通尋根人對飄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棲息地的深情寄望。只是一眼望去,再也尋不到族群的蹤跡。葉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,吟誦起《詩經(jīng)·王風》篇中的“彼黍離離”,最痛是那一句:“悠悠蒼天!此何人哉?”這是對生命的追問,也是從詩意到現(xiàn)實人生的比興。 葉先生如游吟詩人般對格律的吟誦,唐詩,宋畫……這當中有古詩,也有新詩,有已亡人的舊篇,也有葉先生的自創(chuàng)。平易近人的生活瑣碎事,卻是意味深長的言此及彼。沒有解說詞的紀錄片,很像沒有腳注的文章,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,且對文中所引有通曉了解,看一遍很難完全明了。這是對觀者的挑戰(zhàn),也是其作為文學(xué)紀錄的魅力之所在。 大門、脈房、內(nèi)院、庭院、西廂房……這是葉先生記憶中幼時住過的家園——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構(gòu)成,她的自敘就是從記憶中的房門所打開的。而這也一一對應(yīng)了她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。那個“夢中常憶,青蓋亭亭”的精神家園早已不復(fù),留在身后的是一世磊落功與名。可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這位華發(fā)學(xué)者,而是當年那個出生在夏荷花期的“小荷子”,她令人無盡遐想和揣摩。出生在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親歷家園淪陷、餓殍遍野,18歲痛失愛母,無愛的婚姻,苛重的家養(yǎng),無依的海外飄零,中年喪女之殤……除去滿腹才學(xué)和矚目成就,這些大概構(gòu)成了葉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,足以證明“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”不是妄言。但如果只是驚呼葉先生面對諸種遭遇的剛健不息,恐怕又有些余味不足。 在云淡風輕回望坎坷身世的葉先生身上,最可貴和最耀眼的精神,是她求學(xué)時的恩師顧隨先生所書就的那句:“耐他風雪耐他寒,縱寒已是春寒了”。它有如雪萊在《西風頌》中擲地有聲的宣言:“如果冬天來了,春天還會遠嗎?”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笑對不可控、不可逆悲劇時共有的人文精神。 和無數(shù)的璀璨詩篇一樣,它永遠無法一時間盡悟,但是每每捧卷,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煉。這也是一位中國女性,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