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新聞
|
葉嘉瑩新進人物學習心得—陶若瑜瀏覽數(shù):2次
葉嘉瑩先進人物學習心得 葉嘉瑩1923年生于北京察院胡同,1948年跟隨身為國民黨軍官的丈夫遷往臺灣。最初她任教于臺灣彰化女中,之后受臺靜農(nóng)先生賞識,1954年至1969年先后被聘于臺灣大學、淡江大學、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。1969年,葉嘉瑩又受邀前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。2013年她回到祖國定居,并受邀在天津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教。 “卅年離家?guī)兹f里,思鄉(xiāng)情在無時已;一朝天外賦歸來,眼流涕淚心狂喜?!边@是1974年,葉先生申請回國探親,寫下洋洋灑灑近2000字的《祖國行長歌》中的長詞節(jié)選。在陳傳興看來,葉先生對祖國的深情和傳承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道義和使命感,是最打動他的。 “上世紀80年代初,沒回國定居前,她都是自費往來于祖國和加拿大之間,為大陸的公眾講授詩詞、傳授吟誦的方法,2019年她向執(zhí)教的南開大學捐贈1700余萬元的個人版稅和稿酬,成立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,設立‘迦陵基金’,用于支持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承與研究,我覺得是時候,把葉先生的故事、把她的精神世界,通過影像語言,講給觀眾聽?!痹娫~、家國、血緣,在葉嘉瑩先生身上相互作用交織,陳傳興希望用影像語言,把自己和葉嘉瑩先生同樣從中國詩詞文化中獲取的人生滋養(yǎng),分享和傳遞給更多的兩岸觀眾。 在電影中,陳傳興也完成了一次大膽的實驗:“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中國自己的電影美學敘述方式?” 敦煌壁畫、晉祠、五臺山佛光寺……長短句、慢詞、小令,2個小時的電影中,陳傳興試圖用最中國的元素,寫意悠緩又注意留白的方式,向觀眾講述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脈絡以及各種文化元素之間的聯(lián)結。 陳傳興說,他相信在詩的國度里,大家可以一起翱翔,消弭所謂語言、文化、國家、時間的隔閡,同時通過詩詞,為兩岸民眾打開認識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之門。 遺憾于在臺灣,已經(jīng)鮮有年輕人知道葉嘉瑩先生、熱愛古典詩詞。拍攝《掬水月在手——葉嘉瑩傳》實際也是在了陳傳興他自己的一個心愿,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的社會使命。 隨著《掬水月在手——葉嘉瑩傳》的公映,陳傳興“詩人三部曲”終曲。談到為何要耗費10年的時間,以漫長的生命時光,去探尋詩人的精神世界?陳傳興給出的答案是,“拍的是詩人的人生,想表達和述說的,其實是中國文化在經(jīng)歷不同歷史時期中,一直在保留的核心精神?!?/span> 用10年的時間,專注拍攝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傳統(tǒng)派詩人,好似有陳傳興沒有明說的私心。他希望用詩歌重要的黏合劑,把中華文化和歷史以及整個華語世界中的人凝聚在一起。
|